互联网+的时代最感焦虑的一群人可能要算是我们的企业家了。企业家肩负着数千或数万人的生计,肩负着企业的兴衰重任,而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商业新模式等的冲击下,过往的成功经验显得“苍白乏力”,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未来让人迷茫焦虑。
而我们也知道,适度的焦虑是一种动力,如果任焦虑蔓延、甚至控制了人的情感则百害无一利。在从事情绪放松治疗的经历中,以及和企业家接触的过程中,笔者深刻的体会到,唯有放下焦虑,才能面对焦虑。
而放下焦虑的第一步就是回到原点去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根本性的问题呢? 我认为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标远大了,困难就变小了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说,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尊敬的需求,社会承认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我们可以把五个需求进一步简化成三个层次的需求:生存和安全的需求,社会承认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行为,如果把生存和安全的需求看得太重,把社会认可看得太重,而没有把自我实现放在适当的位置,难免就会犯机会主义的错误。使得目标过于短期化、缺乏长期的目标感并丧失长期发展的机会和动力。比如一个小偷,他偷钱是为了满足非常短期的生存需要,他没有使命感,以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对待人生:抓着算倒霉,抓不住继续偷。他明明知道被抓住的概率很大并且被抓住了了就断送自己的前程,但他也还是会去做。
相反的例子,FaceBook 的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他办Facebook并不是想办公司,而是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通过网络把人们连接起来。这种初心一直没有变。这种自我实现的使命感成为推动他和公司前进的动力。而赚钱成了一个附带的成果。但这样的附带成果让一个二十岁开始创业,现在才三十岁的年轻人已经成了世界的超级富豪之一。
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如果缺乏使命感,缺乏社会责任感,难免会缺乏一种匠人精神和长期的奋斗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对短期的利益看得太重,得到利益就沾沾自喜,有损失或不顺利了就焦虑不安。
有使命感的人或企业,远期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有困难也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去克服它了。可以以平常心来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目标远大,困难看起来就小了。
坚持初心,传播正能量
观察一下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在做一件事时,出发点即初心往往是比较单纯的,比如要过上更好的生活,比如想解决一件切实的困难,比如要造福社会,而过多的欲望则是在有所获得的过程中才渐渐滋生的。所以我们经常说,要不忘初心,即面对诱惑、困难时,要回到原点思考下,自己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如果一个创业的人初心是为了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可以给他人带来福利、创造价值、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始终坚持这种愿景,就可以有恒心长期不断地坚持做下去,而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沮丧和放弃。而最终的结果是,因为始终坚持“爱和接受”的初心,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建立尊重人的企业文化,始终在企业里传播这种愿景的信息和能量,就会让企业员工确确实实的感受到,并会发挥最大的潜能去制造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把爱和接受传递给客户。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认可,当然公司的事业也会兴旺发达。这就是正能量的循环。
不忘初心,这句话非常看起来非常简单,而且似乎有些空洞。但如果你缺乏这样一种理念,甚至完全忘记了初心,你就会感到深深的不安。就像空气一样,我们时刻在呼吸,却无视它的存在,直到我们吸取雾霾了,才发现清洁的空气是如此的可贵,是我们离不开的。爱和接受的初心也是一样,如果我们遗忘了它,就会感到心神不定、患得患失。
把“爱和接受自己”作为起点
爱和接受,要从爱和接受自己开始。只有爱和接受自己了,才有可能把它传递到周围的人身上去。如果自己都不知道需要爱,并且能接受自己,比如不接受自己的缺点等,也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别人,体会不到别人的善意和爱,那样的企业家不可能是对员工有爱和接受的,更有可能会成为一种暴躁型的领导,让下属又怕又恨。和这样的领导在一起工作,就会失去了快乐而只有痛苦。在没有爱和接受的企业里,员工是不可能发挥出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好好工作的,只会是勉强应付,生产出的产品一定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也一定不会是优质服务。可以想象企业的发展前景堪忧。这就是一种负能量的循环。
爱和接受自己,这是一个人生非常重要的观念。实际上这是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东方的佛教和庄子哲学最核心的观念。存在主义哲学就明确提出要爱和接受自己,人本主义哲学要以人为本也是要首先爱和接受自己。佛家思想提出人人有佛性,都是佛。在佛性面前人人平等、明心见性,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是有价值的,要爱和接受自己。庄子的思想也是一样。认为小鸟不要去和大鹏比飞得高、飞多远。只要心安理得的完成造物主的使命就好了。
接受和爱自己,本来是非常符合人性的人生理念。因为每个人天生的本性是会接纳自己的,人的本能当然是要无条件的爱和接受自己。只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太缺乏爱和接受的教育。尤其是在中国,我们从小到大总是在被教育着和别人比较,在别人的评价中建立自我价值:我们不够好,不够可爱,只有取得了某一方面的成功了,比别人做得更好了,我们才是有价值的,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观念和人的本性发生冲突和矛盾,人就会纠结、难受,甚至对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产生迷茫。即便是一些在别人看来很成功的人,因为总是拿thhn人看来已经是成功的人士也会觉得自己非常失败!因为他老是拿比自己强的人做比较,内心仍然会痛苦和不安。
从爱和接受自己的原点再出发
建立爱和接受自己的理念,并不是在鼓励每个人做自私自负的人。自私的人,并非是爱和接受自己的人,因为当他不真正爱自己时,就会自暴自弃,不考虑长远,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出来。自私的背后是不自爱。反之,当人有爱和接受的理念,他的内心会非常平静和和谐,当然也就很容易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也会在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保持一种和谐与平衡状态。这样的人当然不是“自私”的人。
有了爱和接受自己的理念做后盾,企业家自然就放下了自卑、恐惧和患得患失,建筑了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会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现实情况去设定一个自我实现的目标。在以爱和接受的的理念指导下,企业家也会非常有安全感,不再把员工看成只是利益和劳动交换的人,而是能以尊重、平和的眼光来看待员工,把他们真正视为事业上的合作伙伴,并愿意和大家分享事业的成果。在设计内部收入分配方案是可以更加公平,让员工感受到了爱和接纳。而员工也会把工作看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途径,不仅是为薪酬而是能带给人成就的工作,本身就会是有意义的,会让人愉悦的。当企业家和员工都能在工作中、在追求长远目标的努力中体会到愉悦和幸福,让受和接爱产生的正能量在企业内外部循环,就怎么会做不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呢?企业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