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梁朝伟主演的电影《一代宗师》,里面有一句台词给我留下很深刻的记忆:那就是宫家六十四手传人宫若梅引述他爹宫老爷子所讲到的武学的三重境界,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让我想到在以前我也曾论过的武学的三重境界,那就是:意气之武、侠气之武和道气之武。这两种表述之间似乎亦有相通之处,所以触动了我的一些想法。
其实我虽是文相之人,但自从我修炼气功一开始以来,便对武学之道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且当初也曾对自己习武发展之路有过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那时不管在体质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过于弱小,所以总是幻想自己能通过某些方式能“突然”变得强大,而武学便成了我幻想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从1988年上高中一年级时便开始购买各种武术书籍,并照书中的招式去练习,再加上也从那时候起自学各种气功,这其中便包括武术硬气功。高中三年下来,虽然没能炼出什么惊世奇功,但在体质方面的改变还是很大的。我记得当时班上流行扳手腕,在高一上半期,我几乎是见谁输谁。但在下半期我修习了一种叫做“五行大力重手法”的武术气功之后,一下子有点手劲爆增的感觉,从那以后,很多原本强于我的同学都不是我的对手了。上高二之后我又习练当时较为流行的气功——少林内劲一指禅,还有几种排打式的硬功夫。那时候很多同学都和我“撞拳”,但他们大都受不了我的“铁拳”硬度,往往两三拳过后便惨叫连连。这在当时让我有了些成就感,也让我保持着对武学的深厚兴趣,同时也多了些幻想。
在高中二年级之时,由于在禅修功境中见识了一些功景以后,我经常会整日整夜地思索生命的终极价值,而最终让我下定决心放弃了曾经梦想的上大学之路。由于我心系修行悟道,高中毕业之后便寻找各种机会寻师求道,在武学硬功修炼方面,也曾达到可用于江湖上表演的钢枪刺喉、油锤贯顶、单手开砖之类效果。下图中的照片就是1991年我在江苏跟一位老师习练硬气功一个月以后“油锤贯顶”的试功照片,而当年授我硬气功和电道气功推拿法的这位老师(当中抡锤者)也成了在当今培训界中有些影响力的老师。
在我的求道生涯中,也曾遇见一些想收我入门墙的武学师傅,但我想想后觉得以自己的性格习性还是喜欢静坐禅修而怠于修习动作,尤其是带有“苦力”性质的动作。虽说对武学也有浓厚兴趣,但顶多也只是把它当成身心调剂之法,而不是主项。再说练武是要下大苦功的,似乎不太适合一向缺少坚定意志和毅力的我,我不想到时因学艺不精而羞辱师门,所以我最终还是没有进入正规严格的武学训练大门。但尽管如此,不过在我以后二十年的求道探索之中,我还是获得很多武学修炼之心法,这其中不乏上乘之学。只是由于我已把开悟见性当成最重要的修炼目标,再加我本人的惰性和时间关系,很多只是浅尝则止,未为深入。但我也常对很多人说,尽管我的功夫只是用于养生修身方面,也就是属于人们所说的花拳绣腿、三角猫式的,但对此道感兴趣者如果能专注如法修习的话,相信也是可以练成一些功夫的。在上高中的时候我曾听一位老师讲过一个“旱鸭子”的教练培养出世界游泳冠军的故事,当时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我现在觉得这并不奇异。在武术器械方面,我对双节棍情有独钟,曾经专程到北方一位棍法名家处专修了一个月。而现在,我把自己对禅道心法的领悟融合进棍法演练当中,讲求一种在练棍中修禅悟道的“禅气棍道”境界。
正因为武学对我产生过重大影响,所以在我现在所创立的中灵文化体系中,关于武学心法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我常认为,传统的禅法修习偏于柔性而刚性不足,而我所提倡的修行理念则是禅、道、武并重。所谓“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修习武道有利于培育勇气和魄力,有利于培养坦然面对挫折的心态的积极进取的锐劲,也就是修“锐气”之道。而修禅悟道则可以提升生命境界和内在素养,从而藏锋守拙,和光同尘,待时而动,有为有不为。可以说在中灵文化中,武学心法和武学精神是起着一种支撑性的重要作用,也就是相当于骨架的作用。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前辈说过,“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如果套用这句话的话,中灵文化体系则可以用“儒为表、武为骨、道为髓、佛为心”来表述。
三年前,我曾论过关于武学的三重境界,也就是:下乘者为“意气之武”,中乘者为“侠气之武”,上乘者为“道气之武”。“意气之武”是小武境界,也就是为匹夫之武,体现为好斗勇争胜呈强,往往为图一时之快,而遗祸终身,害人误己;“侠气之武”为中武境界,指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侠士剑客之武;“道气之武”则是大武济世境界,唯有道之士方能得之。所谓“外强易除,内贼难诛”,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种大武境界也是近乎完全战胜自己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大武境界者,需外修戒定慧三学,内铲贪嗔痴三毒,明了宇宙、自然和生命之道,从而超凡而入圣,自然内圣而外王。推己及人,能劝浪子回头、能令恶人向善、能使千军止戈,此为最上乘之武,其善之大概莫大焉。
其实如果要真的归结起来,我当年没有在拳脚方面下功夫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我所推崇的是那种“能使千军止戈”的“道气之武”境界。虽说那种境界非我等俗人能达,但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同样可以把她做为人生的境界向导,来牵引我们的境界成长,而那种境界是要靠超越于武力的境界和修养才能获得的。在电影《一代宗师》中,宫老爷所讲的习武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此三重境界如果与我所说的三重境界牵强对应的话,或许见自己时是“意气之武”,见天地时是“侠气之武”,唯有见众生之时才是“道气之武”。
《庄子·杂篇·说剑》一文中有讲到庄子论剑的故事。虽说这故事很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它所论述的观点同样也可以做对武学修为境界的描述。文中故事说的是,当年赵文王喜欢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每年因比试死伤的剑客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于是庄子前往游说。庄子说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至于这三种剑,庄子是这样说的:
“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秋,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庶人之剑,蓬头突髻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最后,庄子又说,“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委婉地指出赵文王的所为实际上是庶民之剑,而希望他能成为天子之剑。赵文王听后大受启益,从此闭门思过,以至三个月不出宫门。此文中,庄子所讲的最上乘的剑就是可以“匡诸侯”而令“天下服矣”的“天子剑”,而此境界不就是我所推崇的“能使千军止戈”的“道气之武”的境界吗?
中华武学向来博大精深,但此中却有武术和武道之别。世之习武者常只见武“术”层次,好以意气斗勇争胜,好争个人私利而不究生命的终极价值,正是庄子所说的“庶人剑”境界,为追求武“道”者所耻。真正的武道则是承载了某种高端价值和意义的精神。所谓“以武入道”,“武”只是手段,“道”才是终极目标。我现在开始开设双节棍课程以及在其他课程中传授相关的武学心法,也是希望学者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去领悟中华武道精神。而对于我所理解的中华武道精神,我把她编成一副对联:横批是“大武济世”,联语是“满腔热血卫中华,一身正气耀乾坤”。那正是一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豪气如虹、独步云天”的武者境界!我也希望更多学武者明白,学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平,而不是挑起争端。真正的武道者,应是具吞吐宇宙之气量而胸怀天下之志士,唯有以天下为己任者才能成为一代宗师,我想这也是电影《一代宗师》中所讲的“见众生”的宗师境界。
随着中灵双节棍课程的开展,以及中灵武学心法的相继传授之际,特撰写此文,谨供读者参考。
中灵文化网 灵宗
2013年1月27日随笔于闽东莲城小镇 |